|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347|回復: 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DDR3 和 DDR2 和 DDR 内存的工作原理及技术区别

[複製鏈接]

5

主題

0

好友

84

積分

比思貴賓

Rank: 10Rank: 10Rank: 10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0-11-20 17:31
  • 簽到天數: 385 天

    [LV.9]以壇為家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0
    金錢
    1957
    威望
    84
    主題
    5

    永久貴賓 男生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16-7-4 22:20:08
    DDR2 与 DDR

    DDR 的定义:
    严格的说 DDR 应该叫 DDR SDRAM,人们习惯称为 DDR,部分初学者也常看到 DDR SDRAM,就认为是 SDRAM。DDR SDRAM 是 Double Data Rate SDRAM的缩写,是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的意思。DDR 内存是在 SDRAM 内存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仍然沿用 SDRAM 生产体系。
    SDRAM 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只传输一次数据,它是在时钟的上升期进行数据传输;而 DDR 内存则是一个时钟周期内传输两次次数据,它能够在时钟的上升期和下降期各传输一次数据,因此称为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DDR 内存可以在与 SDRAM 相同的总线频率下达到更高的数据传输率。
    与 DDR 相比,DDR2 最主要的改进是在内存模块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提供相当于 DDR 内存两倍的带宽。这主要是通过在每个设备上高效率使用两个DRAM 核心来实现的。作为对比,在每个设备上 DDR 内存只能够使用一个 DRAM核心。技术上讲,DDR2 内存上仍然只有一个 DRAM 核心,但是它可以并行存取,在每次存取中处理 4 个数据而不是两个数据。
    与双倍速运行的数据缓冲相结合,DDR2 内存实现了在每个时钟周期处理多达4bit 的数据,比传统 DDR 内存可以处理的 2bit 数据高了一倍。DDR2 内存另一个改进之处在于,它采用 FBGA 封装方式替代了传统的 TSOP 方式。然而,尽管 DDR2 内存采用的 DRAM 核心速度和 DDR 的一样,但是我们仍然要使用新主板才能搭配 DDR2 内存,因为 DDR2 的物理规格和 DDR 是不兼容的。首先是接口不一样,DDR2 的针脚数量为 240 针,而 DDR 内存为 184 针;其次,DDR2 内存的 VDIMM 电压为 1.8V,也和 DDR 内存的 2.5V 不同。

    DDR2 的定义:
    DDR2(Double Data Rate 2) SDRAM 是由 JEDEC(电子设备工程联合委员会)进行开发的新生代内存技术标准,它与上一代 DDR 内存技术标准最大的不同就是,虽然同是采用了在时钟的上升/下降延同时进行数据传输的基本方式,但 DDR2 内存却拥有两倍于上一代 DDR 内存预读取能力(即:4bit 数据读预取)。换句话说,DDR2 内存每个时钟能够以 4 倍外部总线的速度读/写数据,并且能够以内部控制总线 4 倍的速度运行。
    此外,由于 DDR2 标准规定所有 DDR2 内存均采用 FBGA 封装形式,而不同于目前广泛应用的 TSOP/TSOP-II 封装形式,FBGA 封装可以提供了更为良好的电气性能与散热性,为 DDR2 内存的稳定工作与未来频率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回想起 DDR 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应用到个人电脑的 DDR200 经过 DDR266、DDR333 到今天的双通道 DDR400 技术,第一代 DDR 的发展也走到了技术的极限,已经很难通过常规办法提高内存的工作速度;随着 Intel 最新处理器技术的发展,前端总线对内存带宽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拥有更高更稳定运行频率的
    DDR2 内存将是大势所趋。
    要注意的是:DDR2 不兼容 DDR,除非主板标明同时支持。

    5

    主題

    0

    好友

    84

    積分

    比思貴賓

    Rank: 10Rank: 10Rank: 10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0-11-20 17:31
  • 簽到天數: 385 天

    [LV.9]以壇為家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0
    金錢
    1957
    威望
    84
    主題
    5

    永久貴賓 男生勳章

    沙發
    發表於 2016-7-4 22:25:40
    DDR2 与 DDR 的区别:
    在了解 DDR2 内存诸多新技术前,先让我们看一组 DDR 和 DDR2 技术对比的
    数据。

    1、延迟问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同等核心频率下,DDR2 的实际工作频率是 DDR 的两倍。这得益于 DDR2 内存拥有两倍于标准 DDR 内存的 4BIT 预读取能力。换句话说,虽然 DDR2 和 DDR 一样,都采用了在时钟的上升延和下降延同时进行数据传输的基本方式,但 DDR2 拥有两倍于 DDR 的预读取系统命令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同样 100MHz 的工作频率下,DDR 的实际频率为 200MHz,而 DDR2 则可以达到 400MHz。
    这样也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在同等工作频率的 DDR 和 DDR2 内存中,后者的内存延时要慢于前者。举例来说,DDR 200 和 DDR2-400 具有相同的延迟,而后者具有高一倍的带宽。实际上,DDR2-400 和 DDR 400 具有相同的带宽,它们都是 3.2GB/s,但是 DDR400 的核心工作频率是 200MHz,而 DDR2-400 的核心工作频率是 100MHz,也就是说 DDR2-400 的延迟要高于 DDR400。

    2、封装和发热量:
    DDR2 内存技术最大的突破点其实不在于用户们所认为的两倍于 DDR 的传输能力,而是在采用更低发热量、更低功耗的情况下,DDR2 可以获得更快的频率提升,突破标准 DDR 的 400MHZ 限制。
    DDR 内存通常采用 TSOP 芯片封装形式,这种封装形式可以很好的工作在200MHz 上,当频率更高时,它过长的管脚就会产生很高的阻抗和寄生电容,这会影响它的稳定性和频率提升的难度。这也就是 DDR 的核心频率很难突破275MHZ 的原因。而 DDR2 内存均采用 FBGA 封装形式。不同于目前广泛应用的TSOP 封装形式,FBGA 封装提供了更好的电气性能与散热性,为 DDR2 内存的稳定工作与未来频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DDR2 内存采用 1.8V 电压,相对于 DDR 标准的 2.5V,降低了不少,从而提供了明显的更小的功耗与更小的发热量,这一点的变化是意义重大的。

    DDR2 采用的新技术:
    除了以上所说的区别外,DDR2 还引入了三项新的技术,它们是 OCD、ODT和 Post CAS。

    OCD(Off-Chip Driver):也就是所谓的离线驱动调整,DDR II 通过 OCD 可以提高信号的完整性。DDR II 通过调整上拉(pull-up)/下拉(pull-down)的电阻值使两者电压相等。使用 OCD 通过减少 DQ-DQS 的倾斜来提高信号的完整性;通过控制电压来提高信号品质。

    ODT:ODT 是内建核心的终结电阻器。我们知道使用 DDR SDRAM 的主板上面为了防止数据线终端反射信号需要大量的终结电阻。它大大增加了主板的制造成本。实际上,不同的内存模组对终结电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终结电阻的大小决定了数据线的信号比和反射率,终结电阻小则数据线信号反射低但是信噪比也较低;终结电阻高,则数据线的信噪比高,但是信号反射也会增加。因此主板上的终结电阻并不能非常好的匹配内存模组,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号品质。DDR2 可以根据自已的特点内建合适的终结电阻,这样可以保证最佳的信号波形。使用 DDR2 不但可以降低主板成本,还得到了最佳的信号品质,这是 DDR不能比拟的。

    Post CAS:它是为了提高 DDR II 内存的利用效率而设定的。在 Post CAS 操作中,CAS 信号(读写/命令)能够被插到 RAS 信号后面的一个时钟周期,CAS 命令可以在附加延迟(Additive Latency)后面保持有效。原来的 tRCD(RAS 到 CAS和延迟)被 AL(Additive Latency)所取代,AL 可以在 0,1,2,3,4 中进行设置。由于 CAS 信号放在了 RAS 信号后面一个时钟周期,因此 ACT 和 CAS 信号永远也不会产生碰撞冲突。
    总的来说,DDR2 采用了诸多的新技术,改善了 DDR 的诸多不足,虽然它目前有成本高、延迟慢能诸多不足,但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这些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5

    主題

    0

    好友

    84

    積分

    比思貴賓

    Rank: 10Rank: 10Rank: 10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0-11-20 17:31
  • 簽到天數: 385 天

    [LV.9]以壇為家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0
    金錢
    1957
    威望
    84
    主題
    5

    永久貴賓 男生勳章

    板凳
    發表於 2016-7-4 22:30:01
    为何包括 Intel 和 AMD 以及 A-DATA 在内的众多国际顶级厂商都致力于 DDR3 的开发与应用呢?由于 DDR2 的数据传输频率发展到 800MHz 时,其内核工作频率已经达到了 200MHz,因此,再向上提升较为困难,这就需要采用新的技术来保证速度的可持续发展性。另外,也是由于速度 提高的缘故,内存的地址/命令与控制总线需要有全新的拓朴结构,而且业界也要求内存要具有更低的能耗,所以,DDR3 要满足的需求就是:
    1.更高的外部数据传输率
    2.更先进的地址/命令与控制总线的拓朴架构
    3.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将能耗进一步降低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DDR3 在 DDR2 的基础上采用了以下新型设计:
    DDR3

    DDR3 与 DDR2 的不同之处 DDR3 可以看作 DDR2 的改进版。

    1、逻辑 Bank 数量
    DDR2 SDRAM 中有 4Bank 和 8Bank 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应对未来大容量芯片的需求。而 DDR3 很可能将从 2Gb 容量起步,因此起始的逻辑 Bank 就是 8 个,另外还为未来的 16 个逻辑 Bank 做好了准备。

    2、封装(Packages)
    DDR3 由于新增了一些功能,所以在引脚方面会有所增加,8bit 芯片采用 78 球FBGA 封装,16bit 芯片采用 96 球 FBGA 封装,而 DDR2 则有 60/68/84 球 FBGA封装三种规格。并且 DDR3 必须是绿色封装,不能含有任何有害物质。

    3、突发长度(BL,Burst Length)
    由于 DDR3 的预取为 8bit,所以突发传输周期(BL,Burst Length)也固定为 8,而对于 DDR2 和早期的 DDR 架构的系统,BL=4 也是常用的,DDR3 为此增加了一个 4-bit Burst Chop(突发突变)模式,即由一个 BL=4 的读取操作加上一个BL=4 的写入操作来合成一个 BL=8 的数据突发传输,届时可通过 A12 地址线来控制这一突发模式。而且需要指出的是,任何突发中断操作都将在 DDR3 内存中予以禁止,且不予支持,取而代之的是更灵活的突发传输控制(如 4bit 顺序突发)。

    3、寻址时序(Timing)
    就像 DDR2 从 DDR 转变而来后延迟周期数增加一样,DDR3 的 CL 周期也将比DDR2 有所提高。DDR2 的 CL 范围一般在 2 至 5 之间,而 DDR3 则在 5 至 11 之间,且附加延迟(AL)的设计也有所变化。DDR2 时 AL 的范围是 0 至 4,而 DDR3时 AL 有三种选项,分别是 0、CL-1 和 CL-2。另外,DDR3 还新增加了一个时序参数——写入延迟(CWD),这一参数将根据具体的工作频率而定。

    4、新增功能——重置(Reset)
    重置是 DDR3 新增的一项重要功能,并为此专门准备了一个引脚。DRAM 业界已经很早以前就要求增这一功能,如今终于在 DDR3 身上实现。这一引脚将使 DDR3的初始化处理变得简单。当 Reset 命令有效时,DDR3 内存将停止所有的操作,并切换至最少量活动的状态,以节约电力。在 Reset 期间,DDR3 内存将关闭内在的大部分功能,所以有数据接收与发送器都将关闭。所有内部的程序装置将复位,DLL(延迟锁相环路)与时钟电路将停止工作,而且不理睬数据总线上的任何动静。这样一来,将使 DDR3 达到最节省电力的目的。

    5、新增功能——ZQ 校准
    ZQ 也是一个新增的脚,在这个引脚上接有一个 240 欧姆的低公差参考电阻。这个引脚通过一个命令集,通过片上校准引擎(ODCE,On-Die Calibration Engine)来自动校验数据输出驱动器导通电阻与 ODT 的终结电阻值。当系统发出这一指令之后,将用相应的时钟周期(在加电与初始化之后用 512 个时钟周期,在退出自刷新操作后用 256 时钟周期、在其他情况下用 64 个时钟周期)对导通电阻和 ODT 电阻进行重新校准。

    6、参考电压分成两个
    对于内存系统工作非常重要的参考电压信号 VREF,在 DDR3 系统中将分为两个信号。一个是为命令与地址信号服务的 VREFCA,另一个是为数据总线服务的VREFDQ,它将有效的提高系统数据总线的信噪等级。

    7、根据温度自动自刷新(SRT,Self-Refresh Temperature)
    为了保证所保存的数据不丢失,DRAM 必须定时进行刷新,DDR3 也不例外。不过,为了最大的节省电力,DDR3 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自动自刷新设计(ASR,Automatic Self-Refresh)。当开始 ASR 之后,将通过一个内置于 DRAM 芯片的温度传感器来控制刷新的频率,因为刷新频率高的话,消电就大,温度也随之升高。而温度传感器则在保证数据不丢失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刷新频率,降低工作温度。不过 DDR3 的 ASR 是可选设计,并不见得市场上的 DDR3 内存都支持这一功能,因 此 还 有 一 个 附 加 的 功 能 就 是 自 刷 新 温 度 范 围 ( SRT , Self-RefreshTemperature)。通过模式寄存器,可以选择两个温度范围,一个是普通的的温度范围(例如 0℃至 85℃),另一个是扩展温度范围,比如最高到 95℃。对于 DRAM内部设定的这两种温度范围,DRAM 将以恒定的频率和电流进行刷新操作。

    8、局部自刷新(RASR,Partial Array Self-Refresh)
    这是 DDR3 的一个可选项,通过这一功能,DDR3 内存芯片可以只刷新部分逻辑Bank,而不是全部刷新,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因自刷新产生的电力消耗。这一点与移动型内存(Mobile DRAM)的设计很相似。

    9、点对点连接(P2P,Point-to-Point)
    这是为了提高系统性能而进行了重要改动,也是与 DDR2 系统的一个关键区别。在 DDR3 系统中,一个内存控制器将只与一个内存通道打交道,而且这个内存通道只能一个插槽。因此内存控制器与 DDR3 内存模组之间是点对点(P2P,Point-to-Point)的关系(单物理 Bank 的模组),或者是点对双点(P22P,Point-to-two-Point)的关系(双物理 Bank 的模组),从而大大减轻了地址/命令/控制与数据总线的负载。而在内存模组方面,与 DDR2 的类别相类似,也有标准DIMM(台式 PC)、SO-DIMM/Micro-DIMM(笔记本电脑)、FB-DIMM2(服务器)之分,其中第二代 FB-DIMM 将采用规格更高的 AMB2(高级内存缓冲器)。不过目前有关 DDR3 内存模组的标准制定工作刚开始,引脚设计还没有最终确定。

    除了以上 9 点之外,DDR3 还在功耗管理,多用途寄存器方面有新的设计,但由于仍入于讨论阶段,且并不是太重要的功能,在此就不详细介绍了.

    120

    主題

    0

    好友

    932

    積分

    高中生

    Rank: 4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5 天前
  • 簽到天數: 400 天

    [LV.9]以壇為家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63
    金錢
    375
    威望
    932
    主題
    120

    男生勳章

    地板
    發表於 2016-7-6 23:30:25
    除了以上 9 点之外,DDR3 还在功耗管理,多用途寄存器方面有新的设计

    1萬

    主題

    0

    好友

    9萬

    積分

    比思貴賓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4-5-1 06:59
  • 簽到天數: 4482 天

    [LV.Master]伴壇終老

     成長值: 138200

    推廣值
    0
    貢獻值
    17777
    金錢
    1083
    威望
    95358
    主題
    11213

    回文勇士 中學生 高中生 簽到勳章 簽到達人 大學生 文明人 教授 愛因斯坦 伴壇終老 文章勇士 附件高人 附件達人 文章達人

    5#
    發表於 2016-7-7 19:46:03
    现在都DDR4了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6-4 00:25 , Processed in 0.01515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