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470|回復: 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飲食禮儀] 从古人“分餐制”谈起——分析中国古代饮食的礼仪制度

[複製鏈接]

4740

主題

0

好友

2萬

積分

教授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昨天 21:15
  • 簽到天數: 3235 天

    [LV.Master]伴壇終老

    推廣值
    0
    貢獻值
    323
    金錢
    56233
    威望
    20333
    主題
    4740

    文明人 回文勇士 中學生 簽到勳章 簽到達人 男生勳章 高中生 大學生 教授 伴壇終老 文章勇士 附件高人 文章達人 附件達人 愛因斯坦

    樓主
    發表於 2019-12-15 14:12:18
    思帆历史趣闻

    发布时间:10-1119:43优质原创作者
    从古人“分餐制”谈起——分析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制度

    相信一提起聚餐,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大家同时围坐在一张桌子前共同用餐。这种用餐方法其实就是“合餐制”。而在我国古代由于人们特别注重用餐礼仪,所以根本不会出现一帮人同时聚集在一张桌上吃饭的场景。这其实就是从商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分餐制”。

    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国人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之所以在古代会出现这种用餐制度,其实与过于严苛的封建礼仪和阶级制度有一定关系。在古代封建王朝君臣宴乐之时,会按照不同等级、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而且不同等级或身份的人也不能同桌共食,“分餐制”就是在这种前提下衍生出来的。这其实也属于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制度中一个较为常见的形式。


    到了先秦时期儒家提出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由儒家学派提出的“礼仪”以及“长幼尊卑”观念,其实对“分餐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简单说就是在用餐的时候应该讲究饮食礼仪,并且还应该按照“长幼”、“尊卑”的方式来排座位。而“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养老也。”这种按照等级划分的标准,其实也为中国古代社会“分餐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周礼·司几筵》郑玄注说:“铺陈曰筵,籍之曰席”,而 《诗经》说:“肆筵设席”。其实都为古人“分餐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分餐制与古代饮食礼仪

    “分餐制”顾名思义,无论是亲属、朋友还是君臣,在用餐的时候都不能围桌而食。每个人都会有配备一个餐桌,同时会按照“长幼尊卑”的礼仪分配食材。比如,家庭中的老者需要比年轻人和小孩吃得好,而作为君主则按照制度规定,所享用的美食也必定要比大臣更加丰富和美味。“分餐制”既体现出了古代饮食礼仪,同时也是封建制度下人与人不平等的象征。

    在先秦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所以每年所产的粮食不足,即使在这种前提下也要“纳贡粮”,所以大多数人时候都是“小人无兼年之食”、“大夫无兼年之食”、“国无兼年之食”。在这种粮食匮乏的前提下“分餐制”既可以体现公平,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浪费,而且还能让家庭成员关系和睦,可谓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分餐制”可以体现儒家所倡导的“礼”文化,这也是当时人们都比较看重的地方。“分餐制”开始流行之后,每个人可以根据食量取餐或接受配给,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粮食,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大家在一个盘子里翻菜,既遵守了礼仪又特别卫生。

    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为人偏好养门客,在宴请一位新投奔的侠士时,由于侍从不小心用身体挡住了烛光,这个侠士就认为孟尝君的食物与自己的食物不一样,感觉受到冷遇的侠士意欲离席而去。而孟尝君叫住他并给他看了一样自己的食物,这个侠士才恍然大悟原来吃的东西其实都一样。从这个小故事中不难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筵席已经开始实行“分餐制”。而且极有可能是从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饮食礼仪。


    “分餐制”其实只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自周朝设立礼仪制度之后“周礼”受到自上而下的推崇,既规定了王公贵族的饮食礼仪,同时也将民众的饮食行为纳入“礼”的范畴。“分餐制”是古代饮食文化发展中,不可多得的以“礼”而食的重要用餐礼节。

    二、分餐制向合餐制的演变

    据考古发现宋朝之前的古人其实一直采用“分餐制”,大家席地而坐每个人一张桌子。而且根据地位和身份不同,每张桌子上的餐食也不一样。当然老百姓家里虽然也分餐,但却不会从食物上做出太多变化。


    唐朝时期由于国力比较强盛附属国也非常多,这就为唐朝的多民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在多民族交流之中饮食礼仪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有限,所以基本上都是采用“合餐制”,而这种用餐文化或者习俗也传入了唐朝。

    但这种“合餐制”的风俗也仅限于普通人家,对于条件比较好或者是王公贵族家庭,其实依然在实行“分餐制”。因为唐朝时的“分餐制”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唐代后期开始一家人围坐于“高椅大桌”就是一边比较普遍的事情了。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王公贵族,基本上都已经认可了“合餐制”。尤其是在老百姓家庭中“合餐制”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其实如果追根溯源,“合餐制”真正发展起来其实是在宋朝时期。


    因为这个时期椅子或者胡床基本已经普及,并且已经成为了老百姓家里的必备用品。这就为“合餐制”提供了非常必要的体检,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吃饭,不但气氛更加温暖而且可供选择的菜品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宋朝的中后期的时候,“合餐制”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其实,“合餐制”在宋朝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从宋氏王庭到下层老百姓,“合餐制”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但是在“合餐制”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头脑中的“分餐制”饮食礼仪依然没有淡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合餐制代替分餐制也是民俗文化发展的一种进步。


    三、分餐制在明朝逐渐被合餐制代替

    据《明史》载宣德五年冬,“久未雪,十二月大雪,帝示群臣《喜雪》诗,复赐赏雪宴。群臣进和章,帝择其寓警戒者录之,而为之序”。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朝宣德年间依然还是采用“分餐制”,并且认为“分餐制”可以让宴席更加有秩序,同时也可以体现出皇帝与臣子们的尊卑地位。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分餐制”所表现的尊卑关系越来越淡化。

    尤其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讲,皇权与官权的尊卑关系不仅可以用“分餐制”来划分,其实通过座次来体现尊卑显得更加正规。所以,明朝中后期开始“合餐制”逐渐取代“分餐制”。但是关于饮食方面的礼仪和文化并没有被废止,而且随着皇权不断加强更加重视饮食文化和礼仪。


    据《大明会典》卷五十六《筵宴》:“凡大宴文武官四品以上座次于殿内东西厢向,酒尊食卓于殿外,五品以下坐次于两廊” 。从这个记录中可以指导明朝宫廷筵宴,文武官员需要通过桌席位次进行划分,而官阶高低可以通过殿内厢房与殿外廊屋的形式进行区别。 在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中心的饮食文化和礼仪中,其实无论是“分餐”还是“合餐”,都一直在延续尊卑有序的原则。

    尤其是在众多饮食文化和礼仪中,有一个形式大家千万不要忘记,那就是中国古代君主的“赐食”,而这种情况只能是皇帝对官员。而所谓的“赐食”并不是真的让臣下大快朵颐,其意并不在“食”而在“赐”的殊荣,而被“赐食”者必然要对皇帝感恩戴德。

    無效樓層,該帖已經被刪除

    1

    主題

    1

    好友

    462

    積分

    中學生

    Rank: 3Rank: 3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12-19 21:04
  • 簽到天數: 50 天

    [LV.5]常住居民I

    推廣值
    0
    貢獻值
    11
    金錢
    908
    威望
    462
    主題
    1

    簽到勳章

    板凳
    發表於 2019-12-19 13:00:49
    学习了

    0

    主題

    0

    好友

    407

    積分

    中學生

    Rank: 3Rank: 3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4-3-1 15:54
  • 簽到天數: 15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0
    金錢
    1666
    威望
    407
    主題
    0

    簽到勳章 文明人 回文勇士 簽到達人

    地板
    發表於 2020-2-12 14:03:43
    水帖美如花,养护靠大家!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5-24 01:49 , Processed in 0.01426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