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二战后,地球上那些已经消失的国家 [打印本頁]

作者: gpxxx    時間: 2012-3-4 10:14
標題: 二战后,地球上那些已经消失的国家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英文:Union of Socialist Soviet Republics(简称:USSR)

俄文: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简称:СССР )

首都:莫斯科

人口:286,730,817(1989年)

国土面积:2240多万平方千米

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

历史时期: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

简介:

苏联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15个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巴什基尔、布里亚特、达格斯坦、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卡尔梅茨达、卡累利阿、科米、马里、莫尔多瓦、北奥塞梯、鞑靼、图瓦、乌德穆尔特、切切诺-印古什、楚瓦什、雅库特、阿布哈兹、阿扎尔、卡拉卡尔帕克、纳希切凡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或州。 1940-1956年,还包括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这个时期的加盟共和国总数是16个。

根据苏联宪法,苏联是邦联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首都为莫斯科,军队名称为「苏军」或「苏联武装力量」(1918至1946年被称为「苏联红军」或「苏联工农红军」、「红军」)。

在1991年时苏联政府公布了新的共和国联盟办法企图对苏联进行政治改革,但不久便发生了八一九事件,使得苏联解体并分裂成为今日的15个主权共和国。这15个国家为:俄罗斯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奉行社会主义及共产制度的一党专政国家。它亦曾经是两个超级大国中的其中一员。

苏联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胜国,故在解体前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并对议案拥有否决权。苏联解体后,苏联的安理会地位由独立的俄罗斯联邦所替代。

2、英文: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文:Československo

首都:布拉格

人口:1563.8万(1989年)

国土面积:12.79万平方公里

简介: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语、斯洛伐克语:Československo或(尤其是1990年后)捷克语:Česko-Slovensko)是一已不存在的中欧国家,成立于1918年,由捷克及斯洛伐克所组成,当时的国名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部分地区被纳粹德国占领,其他地区成立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及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傀儡国。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改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89年发生的天鹅绒革命后,又更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2年,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并于1993年1月1日起成为捷克共和国及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独立的国家。

1945年,在苏联帮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获得解放,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合并,割让匈牙利的领土重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但外喀尔巴阡州则割让给苏联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苏联保护下成立的新政府宣布捷为社会主义国家,并加入苏联提倡建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改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68年,当时捷共领导人杜布切克发动了“布拉格之春”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运动,为苏联所不容,苏联合其他华约国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戛然而止,捷共领导人杜布切克被挟持至莫斯科,苏联的行为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批评。



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发起“天鹅绒革命”(捷克语:sametová revoluce,斯洛伐克语:nežná revolúcia)后,结束了共产党的一党专政,1990年,国名改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不过,由于民主化革命后的经济改革中,捷、斯两方的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原本隐藏的民族矛盾也因为民主化而开始浮出水面。1992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分道扬镳,经过全民公决,于1993年1月1日宣布正式解体为捷克和斯洛伐克
两个国家,史称“天鹅绒分离”(Velvet Divorce)。
3、全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英文:Yugoslavia

塞尔维亚文:Socijalističk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

首都:贝尔格莱德

国土面积:10.2万平方公里(1989)

人口:1,057万(1989)

国歌:嗨,斯拉夫人

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由铁托出任总统,铁托执政下的南斯拉夫,与苏联保持距离,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运动,这使得南斯拉夫变成欧洲唯一没加入华沙公约的共产国家。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使南斯拉夫在东欧国家里成为比较富有的一员。自苏南分裂后,南斯拉夫走上了一条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的道路,建立了一套符合自己国情的经济工业道路,自50年代政治和经济改革以来,南斯拉夫普通人民生活上明显的自由化,西方的文学电影都被允许传播到南斯拉夫,每年有超过600万游客进入南斯拉夫,直到1976年,全国有36%的人民拥有自己的汽车,每1.8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每2.1个家庭拥有一部冰箱,所有7岁到15岁的儿童都可以免费受到8年义务教育,虽然和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落后了一些,可是相比同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起来,南斯拉夫人民的生活是充裕的。1980年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开始走下坡路之余,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在1991年前苏联解体之后,各民族开始各自争取自治和独立。

南斯拉夫变迁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由于政治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上的差异致使各成员国深层次矛盾很尖锐。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各民族开始各自争取自治和独立。1991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首先宣布独立;1991年11月,马其顿宣布独立,1992年1月,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也宣布独立,至此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宣告解体。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于1992年4月27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继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之后,塞尔维亚的科索沃自治省成为了联合国的保护国。虽然从法理上依然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并得到欧盟和美国外交担保,不支持科索沃独立,不会分裂南斯拉夫,但是实际上脱离了南斯拉夫以及塞尔维亚的管辖,并最终宣布独立,并立即得到欧盟和美国外交承认。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议会两院分别以多数票表决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从而标志着塞尔维亚和黑山联邦国家正式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联盟从此不复存在。

2006年5月21日,黑山就是否维持目前的单一国家,还是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举行公民投票,独派以55.4%的微弱优势决定终止与塞尔维亚的联邦关系。6月3日,黑山议会正式宣布独立,6月5日塞尔维亚国会亦宣布独立并且成为塞黑联邦的法定继承国(两国均使用新国旗,原蓝白红横条国旗不再使用),此举标志了南斯拉夫联盟的完全解体。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的议会在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告独立。

4、全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别称:东德

德文: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

首都:东柏林

领土面积:约10.8333万平方公里

人口:1667.4万(1988年)

国歌:在废墟上升起

历史时期:1949年10月7日-1990年5月18日

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战败,根据波茨坦会议(Potsdam Conference)中英、美、法、苏四国的协议,决定在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四个战胜国占领,并合组一个最高管理单位盟国管制理事会(Allied Control Council,ACC)来治理德国事务。由于理念上的差异,在战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共产阵营逐渐疏远,1948年3月时,美、英、法三国在伦敦举行会议,初步决议要将三国所分别管理的德国领土合并,组成一个德国西部的政权,针对这点苏联方面作出反制,首先是退出ACC,进而宣布着手设立一个东德政权的计划。

但直接导致东西德分离的导火线,则是发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占领区境内的货币重整计划。当时西方三国占领区内原本分别发行的货币进行了整合,却排除苏联占领区,发行了西德马克,而苏联占领区也在短短三日后发行了东德马克,俨然像征东西德正式分离。东西德分离后,东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开始,对使用西德马克的西柏林地区进行封锁,为期11个月,希望透过此举达到完全控制整个柏林地区的目的,但在西方国家持续以空运方式进行的柏林空运之支援下没有实现。在柏林封锁解除(1949年5月12日)后没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布正式成立。而东德方面也在同年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会主义统一党(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SED)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政体。



相对于英美法占领区所组成的西德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德则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组织——华沙条约组织。1990年后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两德重新走向统一,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BRD)为存续单位,东德遂成为一个不再存在的国家。

1989年8月,匈牙利的政府改革打破了笼罩欧洲44年之久的“铁幕”;同年9月,1,300多个东德人通过匈牙利进入到了西德境内。与此同时,要求民主改革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在东德的许多城市相继爆发。尽管为了巩固统治,德国统一社会党在当年10月的东柏林进行了声势不小的阅兵,但东德首都柏林仍然爆发一连三次要求政治改革的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此后为了平息游行,德国统一社会党罢免了昂内克的党领导人职务。

同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随后几天里,大量东德人通过柏林墙轻易进入了西德境内。12月1日,东德议会废除宪法赋予德国统一社会党的领导地位。两天后,统一社会党总书记、东德议会、东德中央委员会都宣布辞职。

尽管许多东德人想在东德领土上建立一个非社会主义的国家,但这种想法很快被两德统一的声浪所淹没。与美国、苏联、法国和英国简短的协商后,两德重新统一的决定被认可。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东德)以联邦德国(西德)的一部分的身份加入欧盟,两德正式统一。

5、英文:Zaire

首都:金沙萨

历史时期:1971年10月27日-1997年5月17日

简介:

1958年10月卢蒙巴建立刚果民族运动党,并提出立即独立的口号。1960年2月比利时被迫同意扎伊尔独立。同年6月24日成立以卢蒙巴为总理的第一届政府,30日宣告独立,定名为刚果共和国,简称刚果(利)。同年7月8日比利时出兵入侵,15日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进入扎。9月14日陆军参谋长蒙博托发动军事政变,接管政府全部权力,1961年1月17日美国假手冲伯集团将卢蒙巴杀害。1964年7月冲伯任总理,8月改国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1965年11月,国民军总司令蒙博托发动政变,推翻卡萨武布总统,行使总统权力。1966年5月首都利奥波德维尔改名为金沙萨,同年6月30日,民主共和国改为刚果(金)。1971年10月27日改国名为扎伊尔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Zaire)。 1990年4月24日,蒙博托总统宣布成立第三共和国;取消人民革命运动的执政党地位,实行多党制。1997年5月16日反政府武装攻占金沙萨,蒙博托宣布放弃权力,并前往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开始流亡生活。1997年5月17日,朗·卡比拉领导的刚果解放民主力量同盟的武装部队攻占首都金沙萨,宣布就任总统,并改国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
6、简称:阿联

英文:United Arab Republic(简称:UAR)

阿拉伯文: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متحدة‎

首都:开罗

人口:3064.1万(1960年)

国土面积:118.4479万平方公里

历史时期:1958年2月1日-1961年9月28日

简介:

1958年2月1日由埃及与叙利亚合组的泛阿拉伯国家。原来的计划还包括伊拉克在内,但因为局势不稳定而未加入。1958年3月8日也门王国(后来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以合众的形式加入,整个联盟更名为阿拉伯合众国。由于埃及的霸权主义政策,1961年9月28日叙利亚宣布退出,12月北也门也退出,但埃及仍然保留这个国号直到1972年为止。



值得留意的是,直至现在,埃及、叙利亚及伊拉克三国的国旗与国徽仍然是非常相似,都是从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国旗及国徽演变出来;就连巴勒斯坦本身的旗帜亦与共和国的国旗式样很相似。



1952年埃及共和国成立后纳赛尔提倡泛阿拉伯主义。这个政策的目的在于阿拉伯国家的非殖民化,排除美国、英国和法国在中东和北非的影响以及解放巴勒斯坦。保守派的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约旦的王室则反对这个政策。叙利亚当时是埃及唯一的支持者。1958年春大马士革要求签署一份联合条约。同年2月1日该条约被签署。叙利亚要求签署这份条约的原因是土耳其对叙利亚的战争威胁,此前在1957年12月在两国边境上就已经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叙利亚觉得自己受到中部公约组织的威胁。而埃及则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后在国际上被孤立。纳赛尔认为两国联合是联合所有阿拉伯国家的第一步。



作为对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反应,1958年2月,伊拉克和约旦达成协议也要合并。但是,由于同年伊拉克的王朝被推翻,这个计划未能实现。美国派空军入驻约旦,以防止约旦发生类似的政变。政变后的伊拉克却拒绝加入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在黎巴嫩亲西方的基督教徒和泛阿拉伯的穆斯林之间爆发冲突。美国介入后使得这场冲突没有扩大。



联盟中的两个国家有许多分歧。埃及把所有在叙利亚从事的企业和银行国有化,并确定开罗为整个共和国的首都,几乎所有的政府成员都是埃及人。叙利亚觉得自己被欺骗和出卖。1961年9月27日叙利亚军队军变,次日宣布联盟解散。叙利亚将其名称改回为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至1972年为止埃及依然自称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7、别称:北也门

阿拉伯文: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يمنية

首都:萨那

国土面积:19.5万平方公里

人口:725.1万(1987)

奥斯曼帝国崩溃后,北也门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1962年9月27日,受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总统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的革命者废黜了新加冕的国王Muhammad al-Badr,控制了萨那,建立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这次政变标志着北也门内战的开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军队有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援助,沙特阿拉伯和约旦支持Badr的保皇军队,反对新成立的共和国。冲突周期性地持续到1967年埃及军队撤走。到1968年,保皇党包围萨那后,大多数反对派领袖达成和解;沙特阿拉伯在1970年承认该共和国。



1990年5月22日,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合并,成立也门共和国。

8、别称:南也门,民主也门

阿拉伯文:جمهورية اليَمَنْ الديمُقراطية الشَعْبِيّة

首都:亚丁

国庆:10月14日

国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国歌

简介:

为现在也门共和国的一部份,曾经是中东地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也门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南滨亚丁湾和阿拉伯海。西、北、东分别同原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沙特阿拉伯、阿曼接壤,首都亚丁。



南也门的国民绝大部份是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原为阿拉伯帝国一部份。1839年英国侵占亚丁,后将南也门改成自己的殖民地。1959年-1963年间,英国又把亚丁保护地13国和亚丁殖民地组成“南阿拉伯联邦”,亚丁保护地其余部分改称“南阿拉伯保护地”,遭到也门人民反对。1967年11月30日独立,成立南也门人民共和国。1970年11月30日改名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1990年5月22日与原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统一合并为也门共和国。



南也门政府的对手有许多“失踪”案件。而国际特赦组织亦发现该政权有酷刑、任意拘留和践踏人权。
9、全称:越南共和国

越南文:Việt Nam Cộng Hòa

首都:西贡

简介:

越南在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则被日本占领。1945年二战结束前后,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即后来的越南劳动党)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宣布独立,并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即“北越”)。法国及越南反共人士则扶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贡建立“越南国”。为争夺对越南全境的控制权,北越和法国进行了长达9年的法越战争。195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援助下,北越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北部。根据日内瓦会议(1954)的决议,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统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吴廷琰在西贡进行公民投票,废除保大皇帝,建立“越南共和国”(即“南越”)。

1965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于西贡市中心引爆一枚炸弹主条目:越南战争

1954年, 日内瓦和约签署后,北越由胡志明领导,其政府实行苏联模式的田地改革及限制宗教发展,引致数十万前地主、资本家和神职人员亡命,别数被送入各苦差牢狱。于是,近一百万北越人,尤其是天主教信徒,随法美和联合国的海舰迁居南越,史称“自由之路行动”。 1959年,北越向南越渗透,试图统一越南。1961年美国在南越请求下介入战争,越南战争开始。1973年越南南北双方签订停火协议,之后美国从南越撤军。1975年4月30日,北越军队违约击败南方政权,成立南越南共和国,翌年两越在北越的越南民主共和国领导下统一成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0、伊斯兰文: جمهورية أفغانستان

首都:喀布尔

简介: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是1978年4月29日成立的阿富汗政权。

主要领导人有:

塔拉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总统,生于1918年,青年时在苏联大学学习,后成为反对王国政府的中坚人士。1965年成立人民民主党,任书记。1973年帮助达乌德夺权,1978年4月发动政变,夺取政权,4月29日成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出任总统,上台后与总理阿明发生矛盾,到1979年9月16日被阿明政变推翻,在政变中丧生。

阿明:阿富汗民主共和国革命委员会主席,保卫祖国最高委员会主席。1929年出生,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教育部任职,1965年加入人民民主党,1967年人民民主党分裂后领导人民派。1969年当选国会议员。1978年4月出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1979年3月出任总理,同年7月兼任国防部长,9月16日发动政变上台,任革命委员会主席,保卫祖国最高委员会主席,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同年12月27日苏联军队入侵,他被杀死。



巴布拉卡·卡尔迈勒:阿富汗人民民主共和国总统兼总理。1929年生,1948年上阿曼睨中学,1951年入喀布尔大学政治学院学习法律、政治。1953年因参加反政府活动而被捕,1956年出狱,后当翻译员,1959年重入学院,1960年毕业。1965年当选人民民主党副书记。1967年成为党内旗帜派领导人。1977年与塔拉基联合,1978年被捕,4月获释后出任总理,到1979年3月下台,任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同年12月回国出任阿富汗人民民主共和国总统兼总理,不久阿富汗内战全面爆发,1981年他辞去总理职务,到1986年12月下台,定居苏联,到1996年病逝。

纳颉布拉:阿富汗人民民主共和国总统。1947年生于喀布尔富商家庭,幼年时随父亲在白沙瓦居住12年,1950年代回国上学,1965年加入人民民主党。1975年毕业于喀布尔大学医学院,1977年任党中央委员,1979年任国家情报总局局长,1981年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83年晋升为中将,1985年任中央书记,1986年1月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5月出任人民民主党总书记,12月出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团主席,1987年11月出任总统,到1992年4月16日辞职,将权力移交给游击队,然后到联合国驻喀布尔办事处避难,到1996年9月27日塔利班攻入喀布尔,他被处死。

阿富汗伊斯兰国,是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结束、原共产政权垮台后,所成立的新政权;由阿富汗伊斯兰联合拯救阵线执政。1996年,塔利班攻陷喀布尔,改为伊斯兰酋长国。伊斯兰联合拯救阵线则退至该国东北部与之对抗。

11.锡金



英文:Sikkim   

首都:甘托克  

国土面积:7200平方千米

简介:

1947年,印度与锡金签订《维持现状协定》,继续往锡金派驻专员。受印度扶持的锡金国家大会党发起“不合作运动”,要求国王进行“改革”。同年5月9日,国家大会党政府正式成立,但遭锡金王族强烈反对,群众运动也日渐兴起。1949年6月初,印度以“防止动乱和流血”为由,派兵进驻锡金,接管了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新政府,并委任印度人拉尔为锡金首相。1950年12月签订“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印度控制锡金的国防、外交、经济等大权。1968年8月,甘托克爆发反印示威,要求废除“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1973年4月印度对锡金实行军事占领。1974年6月20日,锡金议会通过了由印度拟定的锡金宪法,规定印度政府派驻的首席行政官为政府首脑和议会议长。同年9月《印度宪法修正案》规定锡金为印度的“联系邦”,在印度两院各为锡金设一个议席。锡金现已完全被印度吞并,除了纳穆加尔王朝第十三世国王仍流亡纽约寻求他的王国重获独立以外,大部分锡金人民──或者说大部分居住在锡金的人民──早已认同印度对锡金的主权。

  1975年,印度军队解散锡金国王的宫廷卫队,软禁了锡金国王。同年4月10日,锡金议会通过决议废黜国王,把锡金变为印度的一个邦。4月14日,锡金又为此举行了“全民投票”,决定锡金的未来,过后印度议会通过决议,正式把锡金变为印度的一个邦。  1982年1月29日,锡金国王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dpal-ldan don-grub rnam-rgyal)在美国纽约逝世,王储旺楚克·滕辛·纳姆加尔(dbang-phyug bstan-vdzin rnam-rgyal)即位,成为锡金第13代国王,他宣布印度对锡金的吞并是非法的。

12.西印度群岛联邦



英文:Federation of the West Indies

首都恰瓜拉马斯

历史时期:1958年1月3日  -1962年5月31日

面积:20,253平方公里(1960)

人口:3,117,300 (1960)

简介:

西印度群岛联邦,是在1958年1月3日至1962年5月31日间短暂存在的加勒比海上的联邦。该联邦有数个英国殖民地组成。英国政府期望该联邦,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政治实体,然后很快像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一般,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国家。但很快联邦因为内部的政治纷争而被迫解散。分裂为以下国家: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开曼群岛、  多米尼克、  格林纳达、  牙买加、  蒙特塞拉特、  圣克里斯多福-尼维斯-安圭拉、  圣卢西亚、  圣文森及格瑞纳丁、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土克斯和开卡斯群岛。



13.马里联邦







法文:Fédération du Mali



首都:达喀尔

历史时期:1959年4月4日-1960年8月20日

国土面积:1,436,190 平方公里(1960)

人口: 7,450,000(1960)

简介:

马里联邦,是于1959年4月4日至1960年8月20日间存在于西非的一个联邦国家,现已解体。

1959年4月4日,法属苏丹和塞内加尔两个自治共和国决定在法兰西共同体内结成联邦,首都设在达喀尔,总统由莫迪博·凯塔担任,以古代马里帝国的名称命名为“马里联邦”。1960年6月20日,该国宣布完全独立。

但是不久之后,塞内加尔和苏丹就因为是否应当退出法兰西共同体出现政治分歧。8月20日,塞内加尔宣布退出马里联邦,保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苏丹则保留了“马里”这个名称,并于次月宣布退出法兰西共同体。



14.中非帝国







首都:班基

历史时期:1976年12月4日-1979年9月20日

简介:

中非帝国,是中非共和国自1976年12月至1979年9月的国名。1976年12月4日,中非共和国总统博卡萨自封为皇帝,称博卡萨一世,改国名为中非帝国。博卡萨在次年12月4日举行盛大的加冕典礼,花费超过二千万美元,占国家年收入的四分之一。1979年9月20日,博卡萨被法国支持的政变推翻,新政权恢复中非共和国的国名,中非帝国不复存在。



15.高棉共和国






首都:金边
历史时期:1970年3月18日-1975年4月17日

简介:

高棉共和国是柬埔寨历史上的一个政权。建于1970年,由朗诺将军废止君主制后成立。1975年4月17日,红色高棉攻占柬埔寨首都金边,建立“民主柬埔寨”政权,高棉共和国宣告灭亡。



16.曾经宣布独立而不被承认的国家

16.1 博普塔茨瓦纳












博普塔茨瓦纳(Bophuthatswana),又译波布那,南非白人种族主义者建立的一个班图斯坦,位于南非北部,由七块飞地组成。面积约40,000 平方公里,1983年人口1,430,000 人,以茨瓦纳族为主。首府姆马巴托。

1971年“自治”,1977年12月6日“独立”。1994年重返南非:其中五块飞地归西北省,一块(塔巴恩丘)归自由邦,另一块归普马兰加省。



16.2 西斯凯







西斯凯(Ciskei)是南非白人种族主义者为“安置”科萨人而建立的两个班图斯坦之一(另一个为川斯凯),位于南非东南海岸开普省内。



1972年实施“自治”,1981年宣布“独立”。1994年重返南非,现为东开普省的一部份



16.3 特兰斯凯






特兰斯凯 (南非语:Transkei)是南非东开普省的一个地区,也是种族隔离政策时期四个“独立”的黑人家园之一(1976年宣布“独立”),首都Umtata(现称Mthatha)。1994年重返南非。

16.4 比亚法拉共和国




比亚法拉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Biafra,又译作比夫拉共和国)是尼日利亚东南部一个由分离主义者建立的短命国家。这国家于1967年5月30日成立,至1970年1月15日灭亡。其政权的军事首领于1月12日正式宣布有条件投降。该国得名于其南边濒临大西洋的比亚法拉海湾(今邦尼湾)。



当时只有少数国家承认比亚法拉,包括加蓬、海地、科特迪瓦、坦桑尼亚和赞比亚。还有一些国家没有正式承认该国,但有提供援助,其中法国、罗德西亚和南非提供了军事援助。葡萄牙也提供了可观的援助,对比亚法拉的存续起着重要作用。当时葡属的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是比亚法拉人道救援的主要基地、比亚法拉的钞票在里斯本印制,比亚法拉最主要的海外办公室亦设于里斯本。以色列也曾将六日战争中收缴的武器提供予比亚法拉,但后来以色列再陷入战争中,因而无法再作军事上的援助。



于1966年1月,尼日利亚发生政变,这次血腥的政变维持了一段短时间就以失败告终。由于这次政变中军队内多数的伊博族军官都安然无恙,使主流的豪萨人怀疑是他们发动政变。于1966年5月及9月,尼日利亚北部的伊博族人成为屠杀的目标。尼日利亚境内800万的伊博族人主要聚居于东部,该地区的军人集团首脑奥朱古上校(Chukwuemeka Odumegwu Ojukwu)于1967年5月宣布独立,成立比亚法拉共和国,建都于埃努古(Enugu)。他的部队同时接管了尼日利亚于该地区的资产。



尼日利亚随即对该地区实行经济封锁,并于1967年7月6日开始展开军事行动。在此场尼日利亚内战中,比亚法亚军最初成功往西突击了尼日利亚西部,但8月后尼日利亚军很快就恢复过来,逐步深入比亚法拉,迫使比亚法亚将首都迁往阿巴,再于同年末迁往乌穆阿希亚(Umuahia),最后于1969年迁往奥韦里(Owerri)。



至1970年,比亚法拉出现大规模饥荒,经济及军事崩溃,奥朱古上校流亡海外,比亚法拉重新并入尼日利亚。在这场战争中大约死了一百万人,其中多数是死于饥饿和疫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最大型的人道灾难之一。这场战争也为尼日利亚社会带来深刻的伤痕。

16.5车臣共和国







车臣共和国(俄语:Чече́н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车臣语:Нохчийн Республика)是俄罗斯联邦的北高加索联邦管区的其中一个共和国,地处于北高加索山区,西接印古什共和国和北奥塞梯共和国,西北与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接壤,东连达吉斯坦共和国,南部与格鲁吉亚分享一条很长的边界。

1991年,时任车臣共和国总统的焦哈尔·杜达耶夫发表了独立宣言,可是得不到俄罗斯的承认。1992年12月10日印古什共和国与车臣共和国分开。1994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指派俄军大举攻打车臣,造成一场十万人死亡的屠杀惨剧。之后,双方的冲突不但一直没有平息,还让车臣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分子得势。结果莫斯科的恐怖袭击不断发生。



1999年,7月4日,沙米利·巴萨耶夫指挥5000人的武装部队偷袭了俄内务部队哨所。导致了第二次车臣战争。俄罗斯第二任总统普京以较强硬的态度反驳了国内的分离主义思潮,指挥部队从两路进入车臣。以绝对优势的实力,军事压制了车臣分离主义势力。之后,双方冲突依然如前。


16.6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





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又译作克里木,乌克兰语:Крим, Автономна Республіка Крим Avtonomna Respublika Krym;俄文:Крым, Автоном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Крым, Avtonomnaya Respublika Krym;克里米亚塔塔尔文:Къырым, Къырым Мухтар Джумхуриети, Qırım, Qırım Muhtar Cumhuriyeti),是乌克兰唯一的一个自治共和国,也是黑海北部海岸上的一个半岛。首都是辛菲罗波尔,面积26,100平方公里,人口250万,东部是刻赤半岛,与大陆隔刻赤海峡相望。

1992年5月5日克里米亚半岛宣布独立,后来决定成为乌克兰的一个自治共和国

作者: gpxxx    時間: 2012-12-13 19:41
当时的苏联式多麽的强大和民心向往啊,都是斯大林那厮搞的恐怖统治,一把枪还是威胁不了自由的心的。。
作者: ljtxuna    時間: 2012-12-14 03:25
曾经的苏联是世界上最牛B的国家 没有之一这么一说··不过现在也不弱
作者: 7527235    時間: 2012-12-14 09:48
换个名字而已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5.77/) Powered by Discuz! X2.5